English

科企联姻 科技兴海

——访山东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义
2001-01-3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何铁强 我有话说

在那间并不气派的会客厅里,笔者感受到了李洪义不惜重金投入、联合众多科技力量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气派。

初闻李洪义,是和一连串数字联系起来的。1989年,他被山东荣城市委、市政府从青鱼滩村调到寻山渔业公司(山东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前身),经过10年时间,这个原先仅是从事传统捕捞和养殖的小渔队发展成为集捕捞、养殖、育苗、造船及水产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。1999年水产品总量达到3万吨,总收入3.6亿元,完成利税3200万元。

他的事业起步于对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忧患意识。那时的他就已经敏感地认识到,随着各地捕捞能力的盲目扩大,海洋可供捕捞的自然资源将日趋衰退,在近海地区可能要到无鱼可捞的地步。因而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只能是“以养兴渔”。

发展海水养殖业不是简单的资源再生产,它涉及苗种繁育、病害防治、饵料配制、养成方法、水质环境等多个环节上的技术难题,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来攻克。李洪义上任后就果断地将公司的发展战略调整到“科技兴养”上来。李洪义认为,实现科技支撑的最佳途径就是科企联姻。早在1989年,李洪义就主动与青岛水产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,采取公司出场地、设施和资金,合作方出专家、技术的方式,对海带养殖光照不均问题进行联合攻关,最终通过“海带增浮调光技术”使海带平均增产40%以上。为了掌握鲍鱼养殖技术,李洪义三上大连,求教于大连水产研究所所长、全国著名养鱼专家赵洪恩教授。赵教授为这个农民企业家渴求知识的诚心打动,毅然带着课题组来到寻山搞养殖试验,为李洪义提供了鲍鱼育苗、中间暂养、海上养成、病害防治等成套产业化技术,使这个公司在威海市率先实现了鲍鱼人工养殖的历史性突破,现存养量已达300万头。

紧紧依靠科技进步,使李洪义带领的公司海水养殖规模迅速扩大。利用开发深海养殖技术,突破浅海15米等深线的禁区,将筏式养殖向30米等深线的深水大流推进,使海上养殖面积一举扩大到1万亩,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水养殖大户。

李洪义说,要实现海水养殖的产业化,首先要能够有足够大的规模,但是规模大了以后又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。近年来,由于近海水域污染严重和受养殖密度过大的影响,内湾、近海养殖区域病害连年发生,养殖效益逐年下降。因此,他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,彻底改造内区,将内湾和近区的养殖面积压缩50%;在调整养殖结构方面,实现养殖品种多样化。李洪义的招数有四。一是引进挪威的深海潜水网箱的成套设备,进行网箱养鱼;二是应用推广“虾夷扇贝筏养高产技术”,增加筏养虾夷扇贝100亩;三是应用“鲍鱼筏养高产防病新技术”,增养鲍鱼100亩;四是扩大其他名优品种养殖规模。

海水养殖实现产业化,关键是提高产品附加值。而在当今世界,高附加值几乎就是高科技含量的同义语。这些年,寻山水产集团通过无偿提供试验基地、委托技术开发、吸纳技术参股等形式,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、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、青岛海洋大学、山东水产研究所、大连水产研究所、武汉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,建起了高标准的苗种培育基地、饵料研制基地、分析测试中心等科研体系,协助承担并完成了四项国家海洋“863”计划课题。

和李洪义一道出海,领略他的“海上王国”的规模和气派,只见得浮萍点点,一望无际。李洪义告诉我们,渔业发展的希望在养殖,养殖发展的前途在科技。没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支撑,没有全国水产的科技人才的大力参与,就不会有今天的海水养殖的大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